首页 > 新闻 > 行业 > 正文
光伏企业爽约之悲 原料价格暴跌之祸
发布时间:2011-08-26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本文摘要:硅片价格暴跌打乱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原有步伐。一个月前,无锡尚德宣布终止与MEMC的10年合作协议。为此,尚德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赔偿金。...

  孟宪淦说,尚德前几年为保证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多晶硅价格比较高的时候,与多晶硅厂家签订长期订单合同,这在当时来说是可取的,“占硅为王”。但是今非昔比,面对光伏市场日渐成熟完善,过去的原材料低价如今已成为高价。“由于在多晶硅方面投入巨大,尚德去年的利润只有20%左右,而英利则达到30%。后者在多晶硅定价方面比较灵活,不会受制于原材料商。”

  晶龙实业集团新闻发言人段同刚告诉记者,现在光伏发展还需要政府补贴和扶持,当前光伏业的市场还主要在欧洲,但是欧洲各国降低了对光伏的补贴,很大程度影响了市场业绩。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下滑,引发光伏投入减少。“随着光伏产业技术的成熟、行业的完善以及光伏的普及,降价是早晚的事。”段同刚说。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多晶硅价格下跌幅度远远超过光伏企业预期,原有合约价格高于市场实际价格,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多晶硅价格有继续下降的空间。在此情况下光伏企业继续执行合同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亏损,因此包括尚德在内的光伏企业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愿意继续履行合约。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已经出台,尽管价格并不高,但是已经可以确保光照丰富地区的光伏电站盈利。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其利润来源于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在标杆电价的鼓励措施下,成本越低的光伏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高。

  “从整个行业来看这是光伏产业的进步,降价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孟宪淦表示,国家补贴太阳能的目的也是为了太阳能发电能达到正常电价标准,实现普及。硅价大幅下降,说明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的时代在慢慢终结。过去,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原材料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无形中将多晶硅的价格推向高位。目前国内多晶硅相继投产,将价格慢慢拉下来,使价格趋于理性。

  标准缺位之痛

  近年来,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上网电价,光伏上网电价是打开国内光伏市场的金钥匙。虽然上网电价低,但是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光伏市场真正启动,势将利好光伏产业发展。

  “中国市场的开启对国内外光伏企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但是,相比较国外的认证、检测标准而言,中国在认证方面等于就是空白。”晶澳有关人士表示。

  “目前国内除了金太阳标准之外,还没有光伏产业的检测认证体系和标准。”孟宪淦说,“毕竟中国市场刚刚打开,太阳能发电管理体制还有待逐步完善和健全。”

  “与国内产品认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的认证体系就很完善。”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协会副会长朱萃汉告诉记者,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经过产品认证,一般认证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左右,费用昂贵,而且每年都需要进行认证。“欧、美认证标准还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中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分别进行产品认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