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小企业:艰难转型 光伏成首选
本文摘要:那些消失的中小企业,可能正在试图进入政府鼓励的新兴产业,但盲目的转型,或将给它们带来更大的风险2011年上半年,浙江新增中小企...
在温州,和李中坚同样悲观的,还大有人在。浙江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利润低下,已导致浙商信心指数跌至历史最低。
“做实业需要承担成本上升、人员安全、订单收不到等等一系列威胁,到头来赚的钱还不如存银行的利息,谁还有信心做实业?”周德文称,在他周围的圈子里,10个企业里面,也没有1个对办实业是有信心的。
三“荒”两“高”
成本剧增、资金紧张,20%中小企业停工、半停工。
周德文称,今年,浙江不管是“停工、半停工”的企业数目,还是企业的困难程度,都大大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目前,浙江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的状态,”他同时预言,“今年下半年,若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政策不做出调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0%。”截至2011年4月底,浙江全省企业总数已突破300万,其中99%为中小企业。
8月29日,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楼志鸣指出,导致今年中小企业日子异常难过的原因是,国际经济波动,宏观政策趋紧,通货膨胀明显,要素制约加大。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三荒两高:钱荒、人荒、电荒,高成本、高税收。
周德文指出,温州中小企业目前遭遇的困境,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很大不同。
2008年,许多中小企业是因为拿不到订单,被迫停工甚至倒闭,而这一次的困境是,有订单,企业却不敢接,不愿接,“因为利润太薄,很多企业的利润只有1%到2%,甚至亏损”。
“现在什么都在涨,人工成本在涨,原材料在涨,但是产品价格却不能同比上浮,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了。”温州乐清一家电器企业负责人称。
而在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困境之时,其面临的“钱荒”问题也越发凸显。
周德文称,中小企业维持经营和扩大业务,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政府收紧银根的政策,一方面没有能够抑制通胀,另一方面却误伤了中小企业。
“银行贷款利率低且有保障,而民间借贷则相反,利率高且不受保护。因此,中小企业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是不会铤而走险转向民间借贷的。”周德文指出,民间借贷的规模,就是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晴雨表,民间借贷规模越大,说明遇到困难的企业越多,从实业逃离出来的资金也越多,那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就更加堪忧。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1至6月,温州民间借贷规模为800亿元,综合利率为20.67%。而2011年同期,温州市民间借贷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综合利率已攀升至约为24%。
危险的“转型”
“低门槛”的光伏,成为中小企业升级转型的首选。
“在企业家对做实业失去信心的时候,政府却没有推出切合的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重拾信心,而是不合时宜地强调中小企业要转型。一个人连饭都没有吃饱,马上就要死了,哪还有心思去考虑,是不是要改善生活?”对于当地政府此前推出的产业转型政策,周德文也提出了异议。
此前的7月,温州刚刚推出了“三大新兴产业培育方案”具体包括: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其中的“新材料产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