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如何探寻创新之路
  
  艾莱光伏网讯: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光伏产业发展。在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发展原则,明确发展思路,树立发展目标,确立整合关键,确立整合途径,从产业链、技术、产业集群、行业竞争、创新各个方面实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实现光伏产业的全面彻底整合,促进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整合期下产业发展遵循何种原则
 
  首先,立足统筹规划,坚持扶优扶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产业规划从而达到规范产业发展的目标;此外,在目前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政府应积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市场优胜劣汰规则,使得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资源整合等途径实现光伏产业的彻底整合。
 
  其次,支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着力对上游硅提纯技术、提高电池转换效率技术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从而进一步降低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
 
  第三,优化产业环境,扩大光伏市场。政府应该为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各方面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从而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保障。
 
  最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光伏标准认证体系以及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光伏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清洁生产。
 
  二、产业发展目标何在
 
  太阳能发电发展的总目标是要不断降低发电成本,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促进光伏技术创新,提高光伏技术水平,建立光伏技术体系,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针对光伏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从而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在面临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尤其是欧美双反后)进入了发展困境,快速发展时代己经过去,光伏产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发展困境中,中国光伏产业需要进行产业及企业间的整合,推进技术进步,打开国内市场,实现我国光伏产业“两条腿”走路。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产业链发展是否平衡、技术、市场、政策、人才、金融支持和行业整合,因此光伏产业整合的关键
 
  需要从产业链、技术、市场、政策、人才、金融支持和行业这几个方面进行。
 
  三、创新如何驱动产业发展战略体系
 
  3.1、产业链战略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在面临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尤其是欧美双反后)进入了发展困境,光伏产业链需要进行全面整合升级,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光伏产业链战略有光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战略。
 
  (1)光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上游多晶硅生产方面,产业发展继续低迷,wind的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处于上游光伏原材料生产环节的在产企业有8家,但绝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且继续亏损,这些持续亏损的企业将会在行业整合中被淘汰出局。相反的,下游36家发行人民币普通股的光伏公司中,大部分己经束亏损且开始盈利。所以说,光伏产业的结构调整需要通过市场和政府共同调节,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的作用引起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自行收缩或扩张,此外,政府对光伏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实现的,通过对光伏产业各环节根据具体发展状况采取对应的措施,比如采取鼓励、保护、支持、扶持、收缩、转移、改造、限制、淘汰等措施进行干预。
 
  (2)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战略。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除了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外还需要逐步实现垂直一体化战略。垂直一体化是在20世纪后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二战后,分工向纵深发展,纵向兼并的工业企业己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有利的机构。对于光伏产业链来说,垂直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光伏产业的前向一体化针对的是光伏产业链上游企业群体,而后向一体化针对的是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群体。光伏产业链前向一体化的实施主要在硅材料企业进行,由于中国硅材料生产企业技术落后,市场风险高,所以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有利于上游企业分散风险,带来经济性,而且有利于确保企业自身的供给和需求,开拓新技术,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进入壁垒。
 
  通过光伏产业链结构调整以及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战略,中国光伏产业有机会实现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均衡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使其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实现光伏市场的供需均衡,促进光伏产业链的健康平稳发展。
 
  3.2、市场创新战略
 
  市场创新是企业为了适应和利用市场环境、遵循和运用市场发展规律而进行新市场开发的创新活动。市场创新战略则是实施市场创新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统领性的、全局性的方案和对策。
 
  市场创新战略包括开发新市场和创造市场“新组合”,其中开发新市场包含了地域意义上的新市场、需求意义上的新市场和产品意义上的新市场,市场新组合则需要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结合来实现市场创新,也就是说在新产品、新营销手段和新营销观念之间实现必要的结合。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实施市场创新战略、开发新市场、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因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国内市场狭小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更是整个产业走出困境、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因此,采取措施开发地域、需求、产品意义上的新市场,同时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观念的创新以促进市场创新,从而开拓光伏新市场成为目前光伏产业重要的战略选择。
 
  3.3、政策创新战略
 
  政策创新是政府重新组合政策要素,即政府依据行政环境的新要求,改变己经存在的政策要素的结合形态,创立一种具有积极意义、新颖且适当的政策要素结合形式的政策安排过程。要解决光伏产业中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且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这就需要政府结合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借鉴、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可以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的创新,实施光伏产业政策创新战略。从政策主体创新来说,需要调动各级政府政策创新的积极性;从政策目标创新来说则需要有重点的解决好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场拓展、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两头在外”、技术落后、上网运行、政策支持效应等问题;从政策内容创新这方面来说需要不断实行新政策、调整和完善旧政策以解决光伏产业存在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般来讲,政策类别包括许多方面,政策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各个方面,中国的光伏产业政策的应用则主要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运用不全面且不完善,政策效果不佳问题仍存在,因此,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发展光伏产业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政策创新,实施政策创新战略,从而满足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需要。
 
  3.4、人才创新战略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且在某些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来说,人才的培养更是尤为关键,目前中国光伏人才严重短缺,光伏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许多光伏企业需要在同类企业间挖人才,这就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光伏人才己成为整个产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人才创新战略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为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全局性、统领性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和教学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而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则需要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提供有利的创新环境。对光伏产业人才创新来说也需要从培养模式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效率和光伏人才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光伏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3.5、金融创新战略
 
  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环境下传统金融制度、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己经不适应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不断的金融创新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由于投资光伏产业对资金需求高且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所以投资光伏产业的风险较高,此外,大部分光伏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甚至破产遭遇,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的贷款紧缩,融资主要依靠国家开发银行小范围贷款,大部分中小光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对光伏产业来说,金融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实施金融创新战略,即依靠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满足光伏产业发展融资的需要,避免因融资困难而影响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3.6、技术发展战略
 
  技术发展在光伏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国的主要光伏技术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严重依赖性决定了中国的光伏产业不能实现根本性突破,也不能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光伏产业的成功整合需要从技术方面找到突破口,实施技术发展战略。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技术升级、技术延伸、技术推广、技术普及来实现。
 
  (1)光伏产业技术升级战略。中国光伏产业在技术方面需要不断促进技术升级,尤其是多晶硅提纯技术的突破己成为技术攻关和突破的重点,多晶硅的纯度成为衡量硅提纯技术的主要指标,一般情况下纯度应达到99.9999%。多晶硅原料主要产地在德国、美国、日本,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几个大公司手中。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多晶硅原材料采用西门子法及改良西门子法制备,也有部分企业采用硅烷法和物理法。由于我国多晶硅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及尾气回收处理方面仍落后于国外,但一些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如保定协鑫,其全亚洲最大的多晶硅厂依靠自主研发的还原炉很好的实现了产品成本控制。总体来说,多晶硅是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和成本下降的一个关键因素,促进多晶硅提纯的技术升级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及成本的降低。
 
  (2)光伏产业技术延伸战略。根据光伏产业链的进程来说,需要实现由多晶硅向电池片的制造阶段,这就需要实现从多晶硅向电池片的技术延伸。目前我国的硅片制造处于领先水平,但在晶体硅电池产业化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壁垒,在未来,对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晶体硅电池的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为25,产业化效率为17.5%,这中间的差距主要来自原材料、电池制造技术及电池结构,因此,要想提高产业化效率就需要实现由多晶硅向电池片的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
 
  (3)光伏产业技术推广战略。技术推广战略就是要实现把简单的元件组装成可以实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这种技术的推广,现在大量的中国光伏企业都受困于此。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环节是电池产业链中需要原材料和设备种类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因此也是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部分。转换效率是标志电池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分为实验室转换效率和产业化转换效率。目前,所有电池的产业产业转化效率都与其实验室最高转化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表明光伏产业技术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现在制造的产品其光电转化效率只能到达13%-16%,但是这一比率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实验室中己经达到了18%-20%。这说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转换效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4)光伏产业技术普及战略。中国的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洲等主要光伏应用国,国内市场狭小,是一个制造国而非消费国,因此就要实现从电池板到发电系统的技术普及,开启国内市场。光伏应用市场主要分为五种,即光伏应用最早的领域一光伏空间应用;光伏地面早期主要应用为小规模离网发电站、通信中转站等;后来大规模发展的分布式并网系统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一直未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大型并网系统一中央并网发电站;市场将越来越大的光伏消费品。目前光伏空间应用由于产品特殊,光伏电站的并网使用量很小,没有并网的光伏电站主要使用在电网难于接入的山区、离岸较远的孤岛以及部分路灯等处,分布式光伏系统应用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型中央电站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德国、美国和葡萄牙等国家,在中国的应用还较少;光伏消费品的应用在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形成几十亿个系统的市场容量,意味着达到10亿GW。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这就需要普及光伏应用技术,让中国的光伏产业真正走上由大到强的发展之路。
 
  3.7、行业整合战略
 
  行业整合可以理解为将本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进行调配,尽最大程度保证功能最优、效益最大。“双反”后中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一些专家学者由此对“集群化发展”颇有微词,认为这就是根源所在。但“双反”不过是引起中国光伏产业危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己,我国光伏产业现己完成量的储备,走到了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这一十字路口。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积极进行行业整合是解决产能过剩使产业走出困境的必要之路,行业整合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挑战也蕴育着机会。中国光伏产业整合一方面需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行业的有效竞争;另一方面需要纵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最后,优化供应链、建立产业联盟也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内容。
 
  四、产业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4.1、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应针对上游环节和中下游环节的特点分别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上游多晶硅产业出现的问题,国家应制定更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指引该产业蓬勃发展。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多晶硅产业的本质,支持多晶硅企业的发展。加强对相关国际法规的学习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反规避”措施,保障国内企业赢得自由平等的竞争平台。积极对企业的技术开发环节给予资金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优化企业产权构成。鼓励企业间积极进行强强联合,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支持国内多晶硅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在退税政策上进行一定的倾斜,帮助国内多晶硅企业打造国际影响力。同时,原材料生产企业若想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向提升国内光伏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准、设备层次迈进,努力实现国内相关生产设备的自给自足,降低对国外的依赖,实现高品质、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上游产业的全国性优势资源整合,使企业就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
 
  中下游光伏产业链终端方面,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不断完善和延伸光伏产业链,扩大下游应用市场。首先,填补国内光伏产业相关产品标准的空白,并着力打造与欧美相媲美的质量认证体系。其次,严控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的产品质量,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用“质量”这张王牌来打造中国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最后,加强市场应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推进太阳能电站建设;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屋顶以及城镇公共设施上安装光伏发电系统,支持个人、企业、国家对光伏发电的应用,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的国内市场应用水平。
 
  其次,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制度、收购重组下游企业或者投资兴建共同研发体等路径。光伏产业链后向一体化的实施主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及光伏发电企业进行,我国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存在对外依存度高、原材料供给稳定性差且价格高等特点,因此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积极扩展经营范围,根据自身条件和力量向上游光伏原材料生产环节扩展,努力实现光伏原材料一一多晶硅的自主化生产;此外,光伏中下游企业突破上游发展瓶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实现,比如兼并收购、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建立新企业等方法,从而最终满足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
 
  4.2、改革电力机制,积极开拓市场
 
  中国光伏产业要想得到长远的立足和发展就必须解决光伏市场依赖国外、国内应用市场不足的问题,因此,不断开拓新市场成为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重要途径及关键所在。
 
  首先,不断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打破电力垄断和原有利益格局,努力完成“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两大改革任务,打破电力行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垄断市场格局,实现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有效竞争。其次,应立足国内市场,根据需求意义上的市场扩展来说,近年来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尤其是雾霆天气的不断加重,应该更加关注和大力推广分布式发电,利用好屋顶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此外,从地域拓展方面来说,要深挖日美市场、积极守护欧盟市场、拓展开发南美洲、东南亚乃至于非洲这些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最后,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光伏需求,应该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要求。比如,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气候完全不同,北方干燥少雨,南方则湿润多雨,这样一来北方适宜推广转化率高的单晶硅光伏电池,南方则更适用弱光性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此外,为了满足拓展市场的需求要不断更新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
 
  4.3、完善产业政策,积极进行政策创新
 
  首先,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定位要清晰以及确立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操作模式。首先,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扩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光伏产业政策目标要从长远、全局角度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支持发展光伏产业的明确目标,从而激励企业发展光伏产业和个人应用光伏产品的信心。其次,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应与光伏企业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征集光伏企业的意见,考虑企业的实际条件和困难,减小未来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需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精神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个人持续创新精神的提升。
 
  其次,完善光伏产业财税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光伏产业财税相关政策时保持一定的协调性,避免两者偏差过大,在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制造环节过度发展和遭受双反的情况下,要将财税支持向下游应用环节倾斜并适时调整财税补贴政策,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有力的应对产业风险。
 
  第三,完善相关研发支持政策。加大光伏产业研发投入力度,对光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等活动的投入给予政策鼓励,由于光伏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厂房、制造设备、生产线设备、实验设备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而且还要对研发、专利等方面投入巨资,因此,在此过程中应为企业研发提供有效、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长效政策的制定。实行上网电价调整机制和标杆电价,实施光伏发电配额机制并配套绿色信用证制度和惩罚措施,实施上网电价回报长效机制,协调与电网企业的利益关系,带动电网企业并网购电的积极性,将电网建设提升为一项国家工程。制定并完善光伏市场准入准则,在准入制度方面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度,加强监管,禁止盲目的投入和重复建设,缓解光伏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积极设立光伏产品质量保证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光伏系统、太阳能产品等光伏产品的相关标准,严控产品质量,加强产业管理,从而促进光伏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太阳能光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技术实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行业技术水准就决定着一个行业的未来,人才战略就成为光伏产业函待实施的重大问题。
 
  首先,随着近几年来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光伏人才的严重医乏,每年缺口达20万人,这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对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操作工、调制工、高职、技校这样低端层面,没有形成设计、研发、制造、装配、调试、售后一个系统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国家、企业、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光伏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需要加大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力度,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与资金保障,更为关键的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内知名院校和重点院校应该全面的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积极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灵活的培养模式,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力量。
 
  其次,光伏产业的创新整合不仅需要加强光伏产业人才培养,还需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程度,这就需要企业与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企业可以联合国内外高校进行光伏产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4.5、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
 
  首先,政府应积极优化光伏产业的融资环境,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目前产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健全制度设计,促进产业升级。
 
  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银行应加强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应不限于抵押贷款,要不断增加新的贷款方式,比如低息贷款、无息贷款、优先贷款及延长贷款周期等方式。商业银行应不断进行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品,满足光伏企业融资的需要,此外,要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可以借鉴项目融资中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模式和PPP(公私合作关系)模式及融资租赁等模式的优点并结合光伏产业投资项目的特点创新融资模式和融资方式,从而有助于解决光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
 
  4.6、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首先,扩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对核心科技的研发。第一,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成立技术创新扶持基金。对于光伏产业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来说,必须对技术研发进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将其做大做强,但是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同时出台相应的申请程序、审批流程、监管措施,投入方向需要平衡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在资金投入时优先考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机构及企业单位,同时兼顾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这样使有限的资金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此外,可以在光伏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地区创建技术创新扶持基金,可以在专业金融团队的投融资操作下为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本保障。第二,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研发计划。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对产业需求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短期、中期、长期研发计划。对光伏关键材料、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着力攻关,加速提升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技术核心竞争能力。第三,资助结构应该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种技术既包括处于产业化阶段的晶体硅和薄膜硅电池技术,也包括处于实验室及中试阶段的C工GS和CdTe电池技术,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梯队;资助内容应覆盖原材料、电池/组件制造及光伏应用开发等,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疏通产学研通道,加速产业化技术的培育和转移。政府相关部门要起到引导作用,沟通协调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的结合,带动知识的产业化进程,进而投入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一,政府单位带头出资50%组建科研机构一一光伏工业技术研究院,该机构完全独立不依附于企事业单位,多家光伏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出资入股,组建专业的管理、技术团队,这样政府部门发挥强大的组织能力、科研机构发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企业发挥其生产制造能力,实现优势互补。第二,设立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导,让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研发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提高企业科研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第三,发挥联盟作用,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创建标准和技术攻关,在产业化不同阶段建立对应的产业技术联盟,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第四,扶植重点企业,促进重点企业的技术发展,带动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选择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扶持,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在重点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转换,在关键技术点上取得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光伏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方法,首先要积极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并逐步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进一步能够在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后积极进行技术创新,追求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不仅仅是使用权。其次,完善自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并促进其不断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7、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纵向整合,建立产业联盟
 
  首先,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避免过度竞争,促进行业的有效竞争。中国光伏产业正处在必须进行整合的关键点,据统计,至2012年初,中国光伏电池企业约有115家,产能在1GW以上的企业有14家,在100MW-1MW之间的企业有63家,在100MW以内的38家,不同产能空间占总产能的比例分别为53%,43%和4%。此外,在整合的过程中应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经济主导作用,政府部门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形成真正的优胜劣汰,让经营质量不好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重组,被淘汰;让优势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的效益。政府要要杜绝一味的对企业施加影响,使其不能正常的兼并重组或者被兼并重组,导致“倒而不死”局面的形成。
 
  其次,实行纵向整合,优化供应链。光伏企业要想分散经营风险需要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甚至需要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多元化经营而不是仅仅从事光伏产业链上的单个环节。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建立光伏产业联盟。产业链不仅仅是指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合,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质量体系等软实力的组合。通过优化供应链最直接的效益就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长远看,通过优化供应链可以将我国光伏产业打造成一支兼具概念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为一体的产业航母。
 
  最后,建立光伏产业联盟。中国光伏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的努力,还需要组织的调节和自觉规范,比如建立各级光伏产业联盟,通过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内部及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推动制定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推动建立和完善产品认证和质量检测体系,推动企业与政府科技部门间的关联,紧密把握市场风向标,着力打造跨国合作平台。
 
  五、小结
 
  在光伏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面临发展困境的环境下,中国光伏产业进入全面整合期,而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发展原则,明确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实现系统的、全面的、彻底的整合,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实现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11-2014 艾莱光伏·市场周刊
艾莱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