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为贫困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黄家村光伏扶贫电站正在验收并网。

  “嗡—”随着技术人员最后一个环节的完成,一阵电流音响起,6月23日下午1点,在黄家村的后山上,茅箭区第一个光伏扶贫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自这一刻起,这台“巨无霸”已经正式开始将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转化成经济资源,在场的工作人员和村民们无不欢呼雀跃——黄家村发展的新局面正逐渐被打开!

  6月23日至24日,茅箭区精准扶贫攻坚指挥部、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国网十堰供电公司30多名相关领导及技术员工走进了茅箭区大山深处,对7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进行逐一验收并网,随着这项工程的最终落地,也预示着这7个贫困村拥有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为困难群众送上“铁饭碗”

  “你们来啦,这么热的天气还为我们操着心呢!”“我们过来验收,并网完成后,这个大家伙就可以为你们村‘造钱’了,今天的太阳这么好,可不能浪费了!”

  看到一行人来到黄家村光伏扶贫电站现场,附近的村民们无不笑着打招呼,而技术人员的回答,则更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期待。

  茅箭区地处秦岭、大巴山东延余脉之间,深山之中耕地面积有限,养殖产业影响生态环境,难以形成规模型的本土产业,还面临着教育缺乏、疾病困扰等种种难题,一度陷入了发展困境,资金补助虽能解一时之急,却解不了长远之困,怎么办?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调查发现,全区年均日照时数163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1.7%,属于国家太阳能资源III类可利用地区和湖北省太阳能一级可利用地区!于是,在国家大力支持“光伏扶贫”发展的大背景下,该区将带领这些贫困村,把脱贫致富寄托在了这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资源上。

  在国家扶贫工作部署和支持光伏产业的政策下,茅箭区政府联合多个部门,与供电公司、光伏企业建立了三方联络机制,从服务、技术、工程建设等方面支持光伏并网,开启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的建设之路。

  勘探、选址、招标、动工……历经半年多时间,茅箭区投入了960余万元资金,在茅塔乡大坪村,大川镇卡子村、唐家村,赛武当管理局黄家村、阳坡村、营子村、小川村建设了7个村级光伏电站,于近日正式开始运行,电站的总规模为1050kwp,预计每年可创收100余万元,实现脱贫人口210户,745人。

  6月的十堰,骄阳炙烤着大地,在验收现场,工作人员和村民们大汗淋漓,但他们丝毫不在意,偶尔,能听到三两句谈话声,“以后这样的天气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日子了,只要有太阳,村里的经济就会随着计量表里的数字在增长,我们不用出钱,也不用做什么,每年村里就可以拿到十几万块钱,这可是政府为咱老百姓谋的大福利呀……”

  为村子发展提供“新动能”

  “利用光伏扶贫电站,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贫困村将这些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加上政府补贴,每度电可卖出9毛8的‘好价钱’!”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新能源,光伏扶贫电站的优势很明显,生态环保,无资源耗费,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贫困村也可因此长期、稳定获益。”“我村位于赛武当风景区核心保护区,因为正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可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种植产业难成气候。而养殖产业的发展影响生态环境,与环保理念相违背,也无法长时间、大规模发展。”小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发根说,“光伏电站运行之后,除了基本的保养和维护之外,我们无需做更多的事情,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资源就会自动转化成村集体经济,收益十分可观,而且不会造成生态破坏,等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这里还可作为光伏扶贫产业基地观光,可谓一举多得!”

  在小川村光伏电站现场,记者看到,一排排光伏电板在荒山之中一字铺开,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许多村民都称之为“种太阳”。仅仅占用了4亩土地资源,每年可以实现全村增收12万元以上,且无需其他人力资源的消耗,对于传统产业发展后继无力,旅游产业尚未成型的小川村来说,光伏扶贫项目无疑是雪中送炭。

  李发根告诉记者,前些年村子的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壳村”,等光伏发电见效后,我们将把这笔钱投入到村子交通、医疗、环境整治等集体建设中来,同时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争取借机一举摘掉穷帽子,让那个贫困、落后的面貌一去不返!

  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百姓脱贫致富的内在发展动力,也破解了不少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的难题。“这就相当于给贫困户、贫困村送上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铁饭碗’,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茅箭区精准扶贫攻坚指挥部负责人这样形容。

Copyright © 2011-2014 艾莱光伏·市场周刊
艾莱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