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芳三跨:从单个阶段到全生命周期
本文摘要:“光伏电站作为人造工程,在使用期的25年内与周围环境,比如风、温、压、湿、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都互为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到底如何选择敏感观测因子,如何量化评价?我们正在进行研究,做这个研究是我的又一次 跨界 ,和来自中科院寒旱所、清华大学的环境研究专家一起形成团队,学习了很多与气候、环境有关的知识。”吕芳解释说:“研究的意义不止于环境效益,光伏电站占地规模和尺度是不是无限越大越好?连片或者分区工程建设布局上的差异调整,就有可能产生电站内辐射场、温度场以及区域反照率等环境变化,资源的动态变化对后续长期的发电量,显然会有影响。”
   最近吕芳在进行光伏电站与环境友好的研究,她再一次“跨界”。
  吕芳把光伏从制造、应用到回收比喻为人的孕育、成长和退役三个阶段。她表示:“光伏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制造阶段是大家容易关注的地方,很多机构都有在进行研究,但是在应用、回收阶段的研究却是空缺的,比如,在光伏应用与环境友好方面,光伏、风电这种大型人造工程,要与三峡工程一样,需量化评价其环境效应。所以在'十二五'期间,我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现场观测和建立数值模型,发现光伏大型人造工程对局地环境有冷岛效应和地表反照率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实际上证明了光伏的环境友好性,在发电减排以外,光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保等方面具有正效应,而这种研究在国外被称为先锋研究,因为国外也只有定性判断没有定量研究。”


 
  “光伏电站作为人造工程,在使用期的25年内与周围环境,比如风、温、压、湿、土壤、动植物、微生物都互为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到底如何选择敏感观测因子,如何量化评价?我们正在进行研究,做这个研究是我的又一次'跨界',和来自中科院寒旱所、清华大学的环境研究专家一起形成团队,学习了很多与气候、环境有关的知识。”吕芳解释说:“研究的意义不止于环境效益,光伏电站占地规模和尺度是不是无限越大越好?连片或者分区工程建设布局上的差异调整,就有可能产生电站内辐射场、温度场以及区域反照率等环境变化,资源的动态变化对后续长期的发电量,显然会有影响。”
 
  “同时,现在分布式光伏已经进入到城市,将来随着城镇范围内高密度多接入点的分布式光伏的建设,一定会有人质疑在电磁环境方面,对城市里的人和动植物有没有影响?对城市会不会形成热岛或者冷岛效应等等?我们需要及早布局这些研究。另外,我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开始了对光伏回收方面的研究,从国际回收组织动态跟踪,到回收技术路线的实证探索,甚至反向溯源对光伏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启示。”吕芳补充道“因此,我提出领跑者以及先进技术超跑,不仅要领跑先进能效,还要领跑绿色!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在生产以及回收等环境友好性方面,倍受各国争议和紧密关注,预计到2035年,仅国内,保守情境下就约有70G的退役光伏组件面临回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未雨绸缪的做好准备”。
 
  吕芳告诉《光伏产业观察》,她现在出国考察都不仅仅关注光伏项目,不久前就去过丹麦,主要目的考察太阳能区域集中供热技术,“我们在研究能源供应侧,如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以及互补集成,另外,将来无论是在一栋楼、一个小区、一个城镇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除了终端电气化比例会不断提高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能源消费中冷热电的耦合联供,微能源网和能源供应商模式应运而生。另外,需求侧、消费侧有更多文章可做。”吕芳强调道:“在供给侧,能源结构会更加清洁绿色;而与之相对应的需求侧,将来的能源和信息一定是双向流动,消费侧一定会影响能源供给侧。所以现在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光伏,关注能源,甚至还要关注未来城市演变、社会学、人类行为心理学、现代服务业等很多看似”不务正业“的领域……做自己的外行,永无止境。”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