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绿证”太鸡肋?
政策的无味主要体现在绿色电力证书对新能源企业没有实质帮助,中国新能源企业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消纳困难,上不了网;二是拿不到补贴,这两大难题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拿不到钱。
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的推出看起来是在减轻政府补贴压力的同时也让企业有了另一种选择,可以自谋生路,找到可再生能源的消费者后,不用等待政府补贴,提前拿到现金,这似乎是唯一的好处,但要享受这一好处,付出的代价至少有:
1、腾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安排人手负责将符合条件的风电或太阳能电力生成绿色电力证书;
2、组建一支团队或者找到一个专业的中间方售卖绿色电力证书;
3、提前拿到现金,但丧失了未来可能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而且拿到的现金比未来获得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少;
因此无论是在私下交流中还是在媒体报道时,新能源企业都对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抱有意见,但同时出现的现象是,企业们围绕着这一看似鸡肋的政策文件热情高涨地学习、理解,并表态将积极参与。
嘴上说不好,身体却很诚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企业们都很明白,绿证就是未来的方向,所以现在看起来再鸡肋,也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参与其中。
绿证制度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因为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不再适应当前及未来的新能源行业发展。
市场发展的早期,孱弱的风能、太阳能和煤炭无力竞争,能量转化效率低是天生硬伤,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补贴才能往前发展,但去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7742万千瓦,发电量为662亿千瓦时,风电新增装机193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49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到2410亿千瓦时,这些数字和全国总装机(16.5亿千瓦)以及总发电量(5.99万亿千瓦时)相比,仍然是不起眼的,但相比2004年推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杆电价激励政策之时,可再生能源的规模早已不是当年的学步孩童。与激励政策推出的6年后对比,也就是2010年,彼时光伏累计装机容量89万千瓦,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473.3万千瓦,6年的时间,光伏累计装机是6年前的87倍,风电累计装机也是当时的3倍多。这样大的规模,依靠每度电包含的可再生能源附加形成的补贴资金池子,已经不够用了,虽然可再生能源附加标准近年来几次调高,现在已经提高到每度电1.9分钱,但还是覆盖不了翻番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据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对外公开发言介绍,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经达到600亿元。
但这还只是开始。2014年我国发布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则(2014-2020)》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其中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15%左右,2015年对应的数字是12%,2016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了13.3%,由于我国水电已经发展十分充分,新增空间不大,核电受安全问题困扰,且工程时间周期长,装机增长同样有限,因此未来四年时间3个百分点的增长任务主要得依靠风能、太阳能来承担,2016年底风电发电量占全年发电量的5%,光伏发电量占1%,先不用去折算他们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仅在电这一二次能源的家族里,也不过是颗小树苗。因此我国电力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要达到2.1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要达到1.1亿千瓦以上,风电和光伏未来四年时间都需要再增长40%以上,这还只是规划数字,按照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光伏的发展势头,实际增速可能更快。暂不用预测未来,只以规划数字为准,以当前的补贴模式,到2020年补贴缺口将进一步放大到3000亿元以上。
换句话说,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须逐步摆脱现有的激励机制,否则财政为难,市场受限。
既要适合我国电力市场特点,又要有效鼓励可再生能源继续发展,可以选择的激励手段并不多,欧美等国家的电力交易制度各有不同,但推行绿证制度均有效促进了风电和光伏的发展,因此这一政策进入到我国政府视野之内。
相比起补贴,绿证对企业来说不够舒服和友好。但新能源企业有不积极参与的选择吗?有。但选择了不参与,就等同于向同行认输。
遇上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经营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绿证不如直接补贴来得舒服,但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抢夺市场份额。
更何况既然都知道未来补贴强度减弱,绿证将是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上网、与传统化石能源一较高下之前的必然政策安排,提前适应学习才是应对变化的理智选择。
目前推出的绿证制度的确够鸡肋,但它不过是政府投出的第一颗石子,石子投下去了,涟漪泛起,企业开始向政府要政策。
讨价还价之后,最终会怎样?我不怕打脸,喜欢预测,针对绿证,推测如下:
1、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未来一年内将会正式推出。欧美国家绿证交易的成功,离不开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配额制的强制性确保了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市场增量以及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绿证市场,增加了配额制承担主体售卖绿证的压力和动力。我国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不足,绿证自愿认购市场启动之初规模有限,必须依靠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才能够确保绿证市场的规模。
2、可再生能源配额的承担主体或将落在发电企业、售电公司身上。其中,售电公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做好事的人毕竟都是少数,因此指望企业自发主动购买绿色电力证书,很难,未来绿证市场离不开一批专业的绿色电力销售商,他们需要向各行各业的电力消费者解释绿证制度,并结合不断演进的中国电力市场的交易规则,设计出对企业和个人有吸引力的绿证销售方案。
3、绿证交易的配套激励政策一定会有。税收优惠激励、确保并网消纳,这两点是目前有意参与到绿证交易中的电力消费者和新能源企业提及较多的诉求。
抱怨绿证鸡肋的人很多,但有的是嘴上抱怨身体很诚实地跑在前面,也有人听别人说鸡肋然后就真的把这事儿当成笑话看,我觉得,后一种大概率要后悔。
未来除了卖绿证和买绿证外,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些人已经注意到其他机遇了,一个是绿电认证,核发证书一般由权威机构来负责,在我国是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但绿电认证机构却可以有很多个,美国的绿电认证机构很多,最大的机构是Green-e,2015年他们一共为4400万MWh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绿电认证服务,这是收费服务,不是公益慈善。
还有就是绿电期货交易,绿证未来要起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市场化的交易发现价格,我国的绿电交易前期不会太复杂,毕竟还没有现货电力市场做支撑,但未来会有的,用电和发电企业也都需要有金融工具来对冲电价波动风险。
此外,绿电交易还会酝酿出电力数据服务的市场、专业的法律服务公司、绿电宣传营销的需求以及培训服务。
|
Copyright © 2011-2014 艾莱光伏·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