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 英利育出两位光伏“状元”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持续放缓,而光伏产业却逆势而上,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生产研发,无论是在制造提质上还是在经营模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与光伏从业人员践行工匠精神,攻坚克难、深耕细作密不可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中国最早投身光伏行业的一批企业,英利集团先后有两名员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站上了象征最高荣誉的领奖台。

  韩伟:勇夺世界最薄"金牌"的"光伏工匠"

  韩伟,1985年生于河北农村,2007年进入英利集团工作。在英利硅片车间,韩伟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干起,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不断创新,逐渐成长为一名线锯工序的技术精英。他带领班组成员完成了硅片切割厚度从300多微米降至180微米的艰巨任务,被誉为夺得了世界最薄的"金牌",荣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为企业提高硅料利用率5.5%以上,单锭硅片产量提高22%,年创造效益达6.4亿元。多年来,韩伟连续被评为英利集团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荣获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金牌工人"等多项荣誉。2014年,韩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韩伟所在的线锯工位,是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提供多晶硅片的环节。线锯工位从事硅片切割,这种切割技术使用高硬度的碳化硅作为磨料,用钢线切割硬脆材料。其优点是能切割大尺寸硅锭,效益和效率高,加工表面损伤小,片厚一致性好,主要应用于高新科技产业的半导体、液晶面板和光伏硅片的切割。

  英利进入太阳能行业较早,经过多年的努力,硅片切割技术在行业内领先。最初,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初级产品硅料价格便宜,企业利润可观。但是,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全球硅材料紧缺、价格飙升,企业想在技术领域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从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等方面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韩伟所在的车间,就担负起用最少的硅料生产更多硅片的攻关任务。经过不断改进工艺,采用更细的钢线和更小的槽锯,车间生产的硅片厚度不断由325微米变薄到220微米、再到200微米。每一次工艺创新,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利润慢慢上升。

  硅片每一次变薄,攻关难度都会成倍增加。韩伟说,要做就做别人所不能的事情,他带领创新小组瞄准薄度180微米攻关,却遇到新困难。首先是切割中出现大量跳线,每次跳线就会出现两个不合格硅片,造成损失。这是以前厚度降低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经仔细观察和研究,韩伟得出的结论是,硅片厚度小到一定程度,切割过程中研磨料中的杂质相对增大,会进入线槽内部,将钢线挤出造成跳线。如何将浆料中杂质去除?他提出对机床做实验性改造,经过改造跳线数量大大减少。这项革新被瑞士机床供应商看后,其为英利集团提供的新机床也跟着进行了改造。接着,出现第二个问题,每次硅片切割到一半时出现大量切斜。造成切斜的原因很多,比如硅块内部有杂质硬点,钢线切不动就会转弯;切割速度过快、钢线太软等。考虑到可能是提供切削能力的砂浆出了问题,韩伟根据线切割原理计算,对机床进行第二次改进,将瑞士进口的机床备件大幅度改造,使之符合生产要求,不但优等品率大幅度提高,还保证了机床原有的简洁、完整。

  随着每一锯切割的硅片变薄,硅片数量增多,原有切割程序已不适应新的切割状态,需要重新编写切割程序。原来每个切割周期10小时左右,变化后每次更改工艺都是一组新数据。他与几名技术员轮流倒班,跟踪更改程序的实验结果。每次切割结束不等硅片进入下一道工序,赶紧将硅片取下来,手动清洗,测量后记录厚度、翘曲、锯痕、崩边等数据。一个多月后,终于切出完美的硅片,经批量试制后将程序定型。

  韩伟说:"改进硅片切割工艺,有很多是外国公司都解决不了的,但是我们解决了这些难题,原因是要比别人更能吃苦、更加坚韧。拥有了这样的员工,企业才能发展。"

  这项工艺创新也带来显著的社会效应,每年可为社会增加发电量17666万度,为国家节约标准煤95万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00多吨,减少氮化物排放600多吨,减少灰尘排放1300多吨。这又是为环境改善及低碳排放做出的贡献。

  当前,在硅片切割工艺上,国内没有完整的工艺要求、技术标准,就连瑞士车床生产厂家也在积极与英利公司亲密牵手,达成技术与战略合作伙伴。韩伟说:"我一直坚信,我们的薄片切割创新成果,会变成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马帅:敢于突破的业务能手和创新达人

  马帅,80后,中国共产党党员,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硅片车间主任。先后获得英利集团先进工作者、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马帅2008年加入英利,先后在硅片车间线锯、设备技术员岗位工作,2011年5月开始参加天津英利前期建设,负责硅片车间设备选型、厂房布局设计,2011年10月参加厂房建设,2012年负责设备进厂定位、调试工作,确保2012年4月硅片车间第一片硅片下线。车间投产后根据工作需要调任车间主任助理职务,负责车间员工队伍建设、生产组织、线锯专业化、绩效改革、技能大赛等工作。在此期间,马帅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工作积极、负责,勇于创新,带领车间员工向技术突破、管理创新要效益,积极推动车间技能大赛开展提高员工技能水平,2013年负责车间技能大赛组织工作,全年组织技能大赛13项,参加人员达到230余人次,迅速提升了天津英利硅片车间员工操作水平,线锯切割机床、破锭机导轮开槽项目在英利集团获得前三名。

  马帅既是业务能手,也是创新先锋。2015年在光伏大环境波动、公司遇到困难的情况下,马帅所在车间不但通过对接外部市场盘活生产,而且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更多的经营利润,实现了公司和员工的双赢。

  2015年9月,马帅和同事们在集团内率先全面对接市场标准,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工艺流程,狙击产品问题,率先实现了硅片对外出售,受到客户的好评,同时也降低了天津英利电池、组件的碎片率。与此同时,在终端产品销售环节,马帅和同事们多方了解、细化市场需求,更合理分配产品,利用现有产品创造更大价值,几个月内增创利润370多万元。

  马帅也是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推动者,车间将生产效率放在首位,梳理车间生产流程、简化车间各项规定,给予班组长更多地经营权、分配权,鼓励班组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生产流程、操作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便于班组更灵活、合理组织生产,实现自下而上的现场改善。例如,马帅在研究粘接生产流程后发现,粘接室没有生产设备,不受操作时间限制,车间尝试将粘接室工作方式由原来的三班两倒调整到只上白班,生产质量得到更好的控制,员工数量也由原来的17人减少到7人。带锯工序则是通过调整设备位置简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车间先后实行包干制、计件工资,车间员工数量由2015年8月的230人减少到2016年8月份的186人,人均单日生产片数由之前最高的962片提升到2016年5月的1212片,生产效率提升25%。

  在马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2013年车间申报专利项目42项,其中2013年个人专利1项、发明2项,马帅所在硅片车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并在2012年被评为"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模范集体"、2013年更进一步被评为"天津市工人先锋号"。2014年车间硅片清洗工序被天津市滨海新区评为"党员先锋岗"。马帅荣获2011年英利集团先进工作者、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模范、2013年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英利集团有员工两万多人,平均年龄30岁,韩伟和马帅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代表。正是因为拥有像他们这样每天都在搞创新发明的优秀员工,在我们公司连续举办的三届技术创新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线员工创新项目有一千多项,这些创新成果每年能为企业创造效益20多亿元。"英利集团工会主席张谦说。

  据了解,为给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展现能力的平台,英利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一线员工可以通过诸如"草根创新"、QC小组、金点子项目、项目制创新、首席员工、技术创新博览会、职工技能大赛、英利吉尼斯和创客公社等很多平台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Copyright © 2011-2014 艾莱光伏·市场周刊
艾莱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