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不断创新,正掀起全球绿色能源革命浪潮。自“十二五”以来,徐州市就把培育新能源产业作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徐州市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产业之一。
据统计,目前徐州全市共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31个,其中光伏发电并网容量为410兆瓦,风力发电并网容量为129.5兆瓦,共539.5兆瓦,占地区发电容量的4.77%。
政策助力屋顶分布式
去年年底,徐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徐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及风电投资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指出:有效拓展屋面资源。鼓励电力用户利用各类具备条件的既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建建筑屋顶要合理预留建设空间,其中政府投资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大型场馆等公共建筑,除特殊用途及要求外,具备安装、使用条件的均须按照分布式光伏对屋面荷载标准进行设计。现有重点耗能企业要优化用能结构,利用自有屋面采取多种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建项目特别是综合能耗超过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无特殊原因均须预留分布式光伏建设屋面。
今年8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指出,第一,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含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等)中,新建单体建筑屋面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且对屋面无特殊用途要求的,均需按照光电建筑一体化标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屋面光伏发电系统,并作为主体建筑验收的基本条件。存量单体建筑屋面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已具备或改造后具备建设条件的,2020年前均需建设屋面光伏发电系统,其中,综合能耗3000吨以上标煤的企业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屋面改造和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单体建筑屋面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的集中连片新建和存量建筑,对屋面无特殊用途要求的,按上述要求执行。
第二,实施地面光伏与屋面光伏配额制。拟建地面光伏电站(含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的地区,需在本行政区域内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同步配套建设屋面光伏发电系统,作为配置地面光伏发电年度新增指标的基本条件。
第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理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辖区内屋面光伏建设方案,统筹利用屋面资源;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第四,市发改、规划、城乡建设、房管、电力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屋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监督管理:市发改委负责项目备案、政策指导等工作,市规划局负责方案设计审查等工作,市城乡建设局、房管局负责施工图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工作,市供电公司负责项目并网等工作。市发改委要会同市相关部门组成督查组,对各地屋面光伏建设情况进行年度督查,督查结果与次年各地地面电站指标配置挂钩。
紧抓“领跑者”契机,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江苏徐州光照资源丰富,但当地因采煤造成地形沉陷,地表植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与山西大同领跑者计划基地同样属于采矿沉陷之地,近年来,徐州政府大力将这些采煤沉陷区与太阳能产业相结合,共同来进行土地治理。徐州领跑者基地同样须符合“领跑者计划”相关标准。
抓住“光伏领跑者计划”这一契机,徐州沛县经济开发区围绕突破光伏产业抓招商,力争三年内形成6吉瓦太阳能电池片和3吉瓦组件的产能,着力打造全国“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和新能源生产基地,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太阳能光伏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占地261.5亩的光伏产业配套研发高端服务中心。
徐州沛县发改委主任王德信表示,“结合五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超千亿目标,沛县将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体系的完善和系统的集成开发,不断拉长做粗整个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形成2吉瓦的多晶硅铸锭、2吉瓦的多晶硅切片、4吉瓦的太阳能电池片、2吉瓦的电池组件、3吉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形成260亿元规模的产业。”
市发改委主任高山介绍说,在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下,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前景广阔。下一步,徐州市将继续加大光伏推广应用宣传,鼓励屋顶分布式光伏,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发、产业体系完善和系统集成开发,巩固光伏产业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及应用,着力构建光电产业链,将徐州打造成世界级太阳能光伏、光电产业基地。
通过龙头带动,上下游延伸,链群式发展,基本形成了从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板、电池组建到太阳能电站为主的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构建了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绿色能源替代体系。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