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分布式”
本文摘要:发展屋顶分布式项目、渔光互补、林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等多种综合利用形式的开发,已成为趋势使然和突破瓶颈的必选之路。

  据媒体报道,“十三五”能源规划中,2020年光伏装机目标150GW,其中包括80GW地面型、70GW分布式光伏。而近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也表示,“分布式光伏的应用需要加大力度。“十二五”时期,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很大发展,但是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因此为了平衡光伏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发展中心,重点转到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上来。”
 
 
  2015年底,中国光伏以43GW的装机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地面电站占比84%,分布式占比16%。目前,大型地面电站开发受补贴拖欠、土地税赋征收不规范、企业税负过重、电网通道建设滞后、限电形势严峻、外线建设费用过高等影响已遇到发展瓶颈,发展屋顶分布式项目、渔光互补、林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等多种综合利用形式的开发,已成为趋势使然和突破瓶颈的必选之路。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认为,这是中国光伏发展从集约到分散所迈出的重要一步,通过国际经验借鉴、政策逐渐完善、行业推动及企业努力,目标也必将顺利实现。
 
  分布式是趋势
 
  德国作为引领全球新能源发展的领军国家,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装机超过了700万千瓦,截止2015年底,德国光伏装机规模达到39GW,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占比近80%。而德国国土面积相当于我们三个小省。日本以光伏装机占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90%的高比例,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光伏应用的典范。
 
  东方日升分布式经理潘乾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分布式光伏有能力去担当重任,虽然目前地面电站依然是光伏项目开发中的“领头羊”,但是有两个硬指标:土地和接入,将成为制约地面电站发展最大的致命伤,而相对来说,分布式电站的发展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一旦全国各地适合装机的土地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分布式的发展就将呈现井喷的现象。
 
  残酷的现实
 
  201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作为分布式备案可选条件,补贴无拖欠、指标不受限等一系列刺激分布式发展的现状、政策的出台,分布式项目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与重视,随之涌现出以屋顶光伏电站为主,光伏农业、光伏车棚、光伏廊道、光伏路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光伏+项目。从2013年以来就高度重视发展分布式光伏,并给予了众多政策优先,但是分布式光伏发展依然缓慢。
 
  正信光电分布式总经理洪家劲说,从项目投资角度而言,现有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入成本较高且回报期较长。尤其是对于工商业屋顶业主,在前期的设计规划、项目融资乃至后期的维护等环节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另外,许多分布式项目质量让人堪忧,挫伤了民众对分布式项目的期望从而影响其发展。东方日升潘乾乾也认为,当前分布式发展不顺主要还是风险和收益的原因,其次就在于国人对光伏的接受度还不够高,往往一个分布式电站的开发,说服屋顶所有方花费的时间就将占据整个开发时间的三分之一。
 
  在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看来,影响分布式光伏发展速度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分布式发电系统需要贴近用户侧,导致大部分系统需要在光照资源相对较差的中东部地区;其次,适合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建筑物需要具备高电价、产权明晰、易安装无安全隐患等条件,以保证投资收益,而此类建筑比较难找;再次,目前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众接受度较低,系统开发商的管理成本较高,大的项目投资商和组件厂商还刚开始布局分布式市场。所以,目前阻碍分布式光伏发展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因素,在项目备案、电价补贴等方面的便利程度,相较集中式地面电站则具有很大优势。
 
  钱晶认为,与地面电站融资相比,分布式项目因其规模小而分散、产权不明晰、自发自用比例无法确定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广泛支持。随着指标发放的逐步规范、可用于光伏电站建设土地资源的逐步减少、限电问题短期无法解决以及国家补贴发放的迟滞,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主战场从西北大型地面电站的开发转战到中东部地区分布式的开发,分布式融资也逐渐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创建适合分布式的金融产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