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教授、技术主管白路博士莅临泰州,并与乐叶光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功签署战略协议的双方未来将在光伏基础研究、人才互通培养、组件户外实证项目、光伏电站技术提升、高效产品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光伏行业技术进步,降低度电成本,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推动国内光伏发电的发展和普及。
产学研合作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摸索过程中,一些关乎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戴裕崴曾跟记者表示,“现在全国开设光伏专业的学校还很少。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新的专业如何去建设?如何和这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接、和企业对接、引入企业标准来重新设置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各方关注的背后,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光伏产业市场。“光伏”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的战略新兴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新能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部分,而光伏产业又是新能源里面的重头戏。而对于复合型光伏技术人才的培养,现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光伏产业大部分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不太适合中职去做,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尴尬的是,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少之又少。在跟企业界的交流中,戴裕崴发现,因为国内缺少专门的高技能人才,一般只好招用电子、化工等专业毕业生,根据需要再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凭着一个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开发一个专业对应一个新兴的产业难度非常大,速度也会非常慢,影响产业发展的进程。
有专家提出,利用教育部的平台,通过行业协会和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发生关系,引用行业的技术标准,共同来开发这个专业的教材、课程、实训基地和设备,最终要形成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搞科研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通过向大学提供资金援助(包括非专项科研补贴、捐款、现金赠予等)和以赠予或收取费用等方式向大学转让科研设备,或在大学设立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教学或研究职位,以同大学建立永久合作,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形式: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做学术报告;大学研究人员到企业临时参加课题研究;企业到大学校园中公开招募学生从事一些课题的研究;公司科研人员到大学进修并取得学位等。几年前,索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正式续签了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双方将在前面多年成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合作、合力科研,通过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共同开发等形式,开展太阳能电池工艺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合作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力求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方式合作,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科技园以大学为依托
在美国成功的科技园都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牞利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牞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在中国光伏业界,也逐渐开始认识到这种合作方式的优越性。
上海交通大学曾与常州光伏产业园签署了《创新创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协议书》。常州光伏产业园希望园区光伏产业在做大做强发展过程中,能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技术支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发展。这个合作推动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与产业园区的地域优势、后发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寻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机会,切实推动学校与产业园区的多领域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助推地方经济建设。
政府助力深化发展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工作,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积极推动了企业加快新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是产学研合作,助推了企业迅猛发展。”相关人士如是说。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规模均处于劣势,承担研发周期长的科技项目能力较弱,在研发活动中迫切需要外部科研院所大力协助。为此,一些有先见的政府部门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狠抓产学研合作、科技项目实施和科技孵化平台构建,积极推进企业加快实施新品开发和产业升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产学研,在我国尚不成熟,特别是在光伏产业,基本处于雏芽阶段。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经验,给产业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