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称,国内多家组件商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产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对媒体表示,组件商扩大产能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基于对于未来市场总体需求和竞争情况的考虑,产能的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对上游的需求。
随着产能的扩张,预计将增加对于光伏设备的采购。包括精功科技、京运通和晶盛机电在内的多家设备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竞争激烈的光伏设备市场,国外厂商的优势极度明显,这对国内光伏设备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进口设备受青睐
记者在江苏、江西、河北等省的多家光伏企业了解到,2006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光伏装备的市场需求,并催生了国内的光伏装备制造企业。
“目前,我国光伏装备企业从硅材料生产、硅片加工到电池片生产已经初步具备成套供应能力。”专家介绍,“但不容忽视的是,国产装备仍是以低端为主,技术门槛较低的装备。技术密集型装备,有的还无法国产,有的虽能国产,但性能差强人意,得不到市场认可。”
据了解,光伏产业链运用到的主要装备有三氯氢硅系统、多晶硅炉、单晶硅炉、多线切割机、等离子体气相沉积设备、等离子刻蚀机、制绒机、激光划切机、丝网印刷机,自动分拣机等。
协鑫硅材料是我国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之一。记者在该公司的多晶硅铸锭车间看到,早期生产线使用的多晶硅炉全部采用美国GTAT公司的产品,但2009年以后建成的生产线采用了国内企业-精工科技的产品。而在多晶硅切片车间,多线切割机则清一色由瑞士梅耶博格公司生产。
据了解,电池片生产线上的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分拣机、平板式PECVD,国内的装备企业虽有样品下线,但市场认可不高。其余的装备,相对而言技术含量较低,国内装备企业已推出“性能堪用但价格低廉”的产品,正抢占低端市场份额。
专业人士介绍,以进口产品占据高端市场的丝网印刷机为例,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是最大的生产商。“应用材料公司的丝网印刷机,可以实现电池片的二次印刷,不仅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准确度,而且提高了设备的产能。我国的中电48所虽然也开发出了丝网印刷机的,但没有二次印刷功能,且在精度上落后于进口产品。”
记者最近广泛接触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宣称设备精良、工艺先进时,无不例外都“骄傲”地表示:“我们生产线的装备都是进口的”。
国产化迫在眉睫
如今,光伏产业的生产线已高度自动化,装备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在规模稳居全球首位的风光背后,却是以进口设备为支撑的。南昌大学光伏学院院长周浪介绍,生产自动化导致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深度融合于装备中,绝大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越来越“傻瓜化”,所谓技术进步就是不断花钱进口先进装备。
中电光伏首席技术官赵建华博士向记者介绍了光伏产业实现技术进步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光伏企业与光伏装备企业的深度合作模式,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光伏龙头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与光伏装备企业共同开发将新产品推向工业化生产的新装备。另一种是,光伏装备企业主导模式,即光伏装备企业根据光伏技术的进步方向,研发高性能的新装备。
“这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光伏装备企业具备雄厚的技术积累与研发实力。目前,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德国SCHMID公司、瑞士梅耶博格公司等光伏装备巨头引领着技术进步潮流,国内光伏装备企业总体处于仿制阶段。”赵建华说。
横店东磁公司是在国内A股上市的光伏电池片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选择的是德国SCHMID公司,作为自主创新的战略伙伴。与此类似,我国中节能太阳能公司,选择与德国光伏装备企业——RENA公司共同设立研发中心,提升电池的光电转换率。
协鑫硅材料副总经理柳正信认为,国产光伏装备的性能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光伏强国的最大短板。进口装备价格虚高,以多晶硅炉为例,精工科技的售价不到美国GTAT公司的40%,但2008年前因没有国产装备,只能是做冤大头,高价进口。
“瑞士梅耶伯格的多线切割机,每台要卖到300多万人民币。这个装备,说白了就是能高速稳定运行的钢铁零部件组合而成.折算下来,经过瑞士人的加工,一吨钢铁卖到了十几万人民币。”柳正信说,“多线切割机的高昂价格使得公司折旧成本高启,最终摊入到产品价格中,弱化了竞争力。”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介绍,“从发展历史看,我国光伏产业一开始就不是装备做好以后再搞产业,而是进口装备搞制造。但一个行业发展成熟,必须是全方面的,对于早熟的中国光伏产业,前期光伏装备的发展缺陷,必须在后期加倍弥补,才不至于影响产业的健康成长。”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