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依赖补贴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在转型。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随着能源转型政策方向的明确和光伏市场的回暖,行业企业正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以求获得竞争优势。
4月11日从工信部获悉,为促进光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光伏制造企业提高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水平,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2016年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光伏产业智能制造研讨会”,就光伏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深入交流。江苏塞拉弗、天合光能、林洋新能源、阿特斯、保利协鑫、华大九天等企业交流了在光伏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作经验。
实施智能制造是推动光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光伏制造企业经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生产线智能化、信息化升级,使产线人力成本降低70%以上,产品良品率平均提升近1个百分点,且设备投入可在1-2年内收回,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的低端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强等问题,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引导光伏制造业加快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促进高端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市场分化,推动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市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未来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支撑国民经济绿色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大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规划对光伏行业提出智造发展的要求,预期“十三五”期间光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设备智能化都将出现较大突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朱明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了“十三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每条都与新能源行业紧密挂钩。光伏行业需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价格优势,尽快改变依靠补贴的局面。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表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的进步、创新降低成本。能源变革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的智慧利用两部分。天合一直把合创智慧能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技术升级,降低成本,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价上网是推进能源革命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上网,摆脱依靠补贴的局面,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国家发改委近日下发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讨论稿)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标杆上网电价将随着发展规模逐年下调。其中I类地区将由目前的0.9元/千瓦时逐年下调至0.72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的下调也倒逼企业尽快通过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成本。
行动
事实上,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已经逐步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在上游智造业环节,市场目前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龙头组件企业基本上处于满产开工的状态,而二、三线的光伏企业订单较少,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行业内部已经达成了“不创新就被淘汰”的共识。
据了解,龙头组件企业均设有研发实验室,不少企业已经取得了技术方面的突破;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设备的智能互联,减少了人工的投入。天合光能单晶硅的实验转化率已经达到24.4%;企业四年前生产1.6GW的组件需要1.5万人,现在生产6GW的组件仅需要1.2万人。企业已经有10项产品、技术创造突破纪录。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晶科多晶6英寸电池效率最高达到20.5%,单晶P型6英寸电池效率最高达到21.5%。多晶60电池组件实验室最高功率达到345.5W。企业已经实现了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
去年,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宣布其“太阳能光伏组件智能生产车间”已经通过第一批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认证,实现从“生产制造”向“生产智造”蜕变。“光伏行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和成本压力,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优质产能严重不足,成本高”赛拉弗总经理李纲对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有切身体会,“智能车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赛拉弗光伏组件智能车间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到光伏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由”人脑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向”机器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转变,在提高产能层级的同时,还可大大提高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据记者了解,晋能科技正贯彻技术迭代、生产智能化、制造柔性化的“智能制造”战略,积极筹备工厂虚拟化。晋能科技期望在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方面能走出山西、走向世界,通过建设全球虚拟工厂,从根本上解决光伏制造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加快光伏制造产业的改造升级。
晋能科技杨立友表示:“在未来五年,我们希望能做好‘生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储备,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增加产能,扩充产品线,实现光伏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建成未来全球虚拟工厂,成为光伏高端制造型服务业的领跑者。”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