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市发布:关于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
  
  近日,青海西宁市经过该市财经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研究通过了《西宁市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将投资上游制造业作为参与电站建设招投标的前置条件,拉动光伏上游制造业投资;鼓励本地光伏制造企业优先投资下游电站建设,推进青海省光伏全产业链应用与制造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实施意见指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光伏光热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骨干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设计、制造、应用和服务体系,实现从上游多晶、单晶等原材料制造,到切片、电池、组件中间各环节产品生产,以及控制器、储能装置等光伏应用系统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3000吨(约4.6吉瓦)、单晶硅产能到达20000吨(约5吉瓦),切片、电池、组件等中间环节产品以及逆变器等配套产品产能均达到2吉瓦的规模,光伏、光热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20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90亿元)。
 
  华夏能源网(sinoergy_com)将实施意见原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西宁市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把总书记关于发展光伏产业重要指示落到实处,实现青海光伏产业弯道超车,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幸福西宁”和“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为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做贡献。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青海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西宁市委办公厅、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实施方案》精神,为把西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业基地,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思路
 
  (一)产业基础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大规模荒漠化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东川工业园区引进了亚洲硅业、黄河水电、阳光能源、鑫诺光电、国电投、聚能电力、拓日新能(002218,股吧)源、阳光电源(300274,股吧)、泰洋新能源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初步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聚集了逆变器、光伏玻璃、石英坩埚、铝边框、支架等一批配套光伏产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特色支柱产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
 
  截止目前,多晶硅产能约为17500吨(约3.5吉瓦),全部达到高效电池使用要求的国标电子三级以上,其中国标电子一级多晶硅产能约为10000吨(约2吉瓦),单晶硅产能约为4000吨(约1吉瓦),切片产能约为200兆瓦,电池产能约为250兆瓦,组件产能约为800兆瓦,石英坩埚产能约为10万只,逆变器产能约为1吉瓦,光伏组件铝边框产能约为30000吨(约2.5吉瓦),光伏玻璃产能约为360万平方米(约500兆瓦),光伏支架产能约为50000吨(约2吉瓦)。截至2015年光伏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
 
  虽然西宁市光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光伏制造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研发创新能力偏弱,人才匮乏,缺少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联动性不强,产品关联度不高,光伏制造业与光伏终端应用市场相脱节,没有凸显出青海光伏电站拉动本地光伏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同时由于周边省市、自治区工业电价普遍下调,西宁原有的电价要素成本优势弱化,企业整体竞争力有所减弱。
 
  (二)发展思路
 
  围绕绿色能源示范省建设,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目标,立足西宁光伏制造产业基础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承载功能,突出东川工业园区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市场换投资,通过全省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带动西宁光伏制造业发展,构建光伏应用与制造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提升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协作;推广光伏应用,拓展应用领域,以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市场应用,以市场应用促进技术创新,以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新优势,做大做强光伏产业,规划发展光热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增长点,把西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围绕推进绿色能源示范省和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省内资源配置,有效拓展光伏光热发电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光伏光热产品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骨干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设计、制造、应用和服务体系,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从上游多晶、多晶浇铸、单晶等原材料制造,到切片、电池、组件中间各环节产品生产,石英坩埚、逆变器、铝边框等配套产品加工,以及控制器、储能装置等光伏应用系统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热产业初具规模。
 
  ——到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3000吨(约4.6吉瓦)、单晶硅产能到达20000吨(约5吉瓦)、多晶铸锭达到20000吨(约4吉瓦),切片、电池、组件等中间环节产品以及逆变器等配套产品产能均达到2吉瓦的规模,光伏、光热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20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90亿元)。
 
  ——到2025年,多晶硅产能达到30000吨(约6吉瓦)、单晶硅产能到达40000吨(约10吉瓦)、多晶铸锭达到30000吨(约6吉瓦),切片、电池、组件等中间环节产品以及逆变器等配套产品产能均达到2吉瓦的规模,,光伏、光热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5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550亿元),实现产值9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57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光伏应用与制造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充分发挥青海光伏终端应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构建以资源换产业,以市场换投资的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将投资上游制造业作为参与电站建设招投标的前置条件,拉动光伏上游制造业投资;鼓励本地光伏制造企业优先投资下游电站建设,推进全省光伏全产业链应用与制造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加大在建或者新建电站相关配套产品本地化采购比例,提高光伏产品在全省终端市场的占有率,通过青海光伏应用市场带动上游光伏原材料生产以及产业链中端环节产品制造发展。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全省光伏产业的发展特点,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围绕提高转化率、降低综合发电成本,提升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水平,提高上游制造、下游电站建设、运营和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骨干光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合作,在东川工业园区联合打造光伏材料和设备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2020年新建各类研发平台7个,到2025年新建各类研发平台15个,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光伏企业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化,积极承担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掌握技术的制高点和市场的话语权,加强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以“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和“昆仑英才计划”为契机,大力引进光伏行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专家,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保障,增强光伏产业发展软实力,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做强光伏晶硅基础材料产业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已形成的光伏晶硅材料产业基础,以提高光伏多晶硅、单晶硅及切方企业效益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抓创新、推技改、降能耗、减成本、促联合、提效益、扩产能等一系列措施,做强光伏晶硅基础材料产业。多晶硅产业通过统筹规划,打造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和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两个多晶制造化工综合体,以多晶硅生产中各环节高纯产物为原料,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绿色项目,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晶硅材料绿色化、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单晶硅及切方产业以青海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阳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鑫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在鼓励和支持单晶制造企业完全释放现有产能的同时,采取产业联盟和产能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和制造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单晶及切方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四)做全做优产业链中端产品和相关配套产业
 
  通过补链招商和鼓励现有光伏企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引进多晶浇铸、多晶金刚线切片+黑硅、特高效电池及光伏背板膜等项目,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光伏全产业链。加大技术引进和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工艺,以提高发电效率为准则,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依托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多晶浇铸、黑硅,依托国家电投集团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重点发展金刚线切片、高效电池及组件,依托阳光电源(青海)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逆变器,依托青海亚硅金源新能源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接线盒、焊带、铝边框、汇流箱,依托青海泰洋新能源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支架,依托青海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石英坩埚等,提高光伏中端各环节产品及配套产品性能和规模,使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或超过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要求,改变全省光伏产业目前“哑铃式”的发展现状,使西宁光伏产业链中端环节产品和相关配套产品满足全省以及周边终端应用市场需求。
 
  (五)规划发展光热产业
 
  依托全省丰富的光热和荒漠化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低温熔盐资源,以全省“十三五”期间4吉瓦光热电站容量为契机,以光热电站建设带动光热制造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光热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和发展光热龙头企业,使西宁光热产业向着低成本、规模化的方向较快发展。重点引进高效超薄反射镜、高温真空集热管、太阳能跟踪控制系统、太阳能光热储能、光热配套产品等先进光热制造企业入驻西宁,跟踪服务,落地见效。通过电站带动、产业聚集、优势互补、配套协作,初步形成反射镜—集热管—跟踪系统—配套产品,以及储热系统、应用系统等完整的光热产业链发展格局。到2020年,光热产业投资达到30亿元,产值达到110亿元;到2025年,光热产业投资达到100亿元,产值达到330亿元。
 
  (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总体要求,东川工业园区以现有光伏产业为基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释放现有产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扩大产业规模,引领全省光伏光热产业发展和制造基地建设;甘河工业园区以调结构、促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把光伏光热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南川工业园区以建设千亿锂电产业为契机,重点发展储能设备制造产业,为光伏光热产业储能环节提供产业配套;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产业,为光伏光热产业中边框、支架等产品提供产业配套,最终形成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七)加快资源优势整合
 
  依托东川工业园区现有骨干企业,鼓励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间的生产协作配套(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光伏产业),支持企业间通过上下游产品对接、企业间产能匹配等措施,整合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行业龙头和品牌企业为目标,围绕光伏全产业链,重点引进单晶硅、多晶浇铸等一批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经济带动作用强的光伏项目,全力建设光伏全产业链,加快产业联盟和企业优化重组步伐,引进资金、技术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产业集团,对园区现有的光伏企业实施优化重组或建立产业联盟,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提升西宁光伏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西宁市政府、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成立“西宁市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制造业基地工作,研究制定落实相应政策,推动光伏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为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建设制造业基地日常工作。
 
  (二)制定和落实上下游产业联动激励机制。合理有效利用全省光伏光热应用市场资源优势,制定上下游产业联动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全市企业进行生产要素产品对接,重点加大电站建设配套产品在本地制造产品的采购比例,提高光伏光热制造企业的产品消纳率,切实解决上下游产业联动不强,产业链关联度不高,光伏光热制造业与全省终端应用市场相脱节的问题,发挥青海光伏电站拉动本地光伏光热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最终实现上游制造保障下游发电,下游发电促进上游制造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循环激励机制。
 
  (三)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主体,省、市配套,设立2亿元光伏光热产业发展基金,其中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省、市财政出资1亿元,通过融资、贷款贴息、资金配套等手段,在重点项目招商、扩能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省市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对光伏光热制造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新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在企业研发、兼并重组、进口机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等方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现行税收政策,享受加计扣除、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强化要素保障。电力保障方面,逐步取消光伏光热制造工业企业的基本容量费,对光伏光热企业实行“水电+光伏”绿色电力直供政策,解决光伏限电和用电企业用电贵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有效促进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以绿色电力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升西宁光伏光热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用地保障方面,土地规划和用地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用地,优先保障光伏光热制造业土地供应,降低用地成本,做好项目建设土地储备。金融保障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加强各金融机构与光伏光热制造业企业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各类质押贷款,加大对光伏光热制造业的绿色信贷支持,增强光伏光热制造业企业融资能力。
 
  (五)扩大新能源推广应用。围绕新能源城市建设,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旧建筑改造中统筹考虑光伏光热发电的推广应用,对新建的公共建筑、有条件的住宅小区按照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和建设。优先支持在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住宅楼等建筑屋顶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光伏光热应用系统的普及使用,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光伏光热应用与城市建设的互动。
 
  (六)提升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建设环境,及时协调解决光伏光热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规划、报批、投融资及施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加快新建项目的建设速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加大产业园区承载力度,促进光伏光热企业的集聚,为光伏光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用工等服务。设立光伏光热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新产品展示、项目招商、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服务水平。
Copyright © 2011-2014 艾莱光伏·市场周刊
艾莱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