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首个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成功落户
“屋顶上安上几块‘玻璃板’就能发电”,对于农民来说,光伏发电是一件新鲜事。 这样的新鲜事就发生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新变化。 “不用人操心,每天都会有钱挣。”——这是首批安装光伏发电站的村民李茂胜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 10户村民家里安装上了光伏发电站,枣棵李村成了聊城首个光伏发电扶贫村。 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 枣棵李村在阳谷县十五里元镇西南角,一条几米宽的柏油路弯弯曲曲拐进村里。村子不大,54户,不到200人口。 村支部书记李茂海介绍,当地村民以种地为生,每人只有一亩多地,任凭你怎么捣鼓,也没有多大收成。一些头脑活泛的村民开始外出打工,甚至在城里混得不错,买了楼房。本来54户的村子,现在常住在村里的也只有30多户,因为有些村民常年外出打工,有很多院落没人居住,成了“空心村”。因为穷,枣棵李村成了省级贫困村。 今年61岁的李茂胜说,村里每人一亩多地,指望种地根本没什么收入,收成好的年月每亩地能挣1000元左右。尤其是今年,每斤玉米只有八九毛钱,扣除肥料、灌溉费,算下来不挣钱,甚至还要亏本。 本来就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民,遇上粮食价格下滑,收入上不去,并且不会做生意,只能在家里熬。 村支部书记李茂海说,村民常年守在一亩多地上,没有其他收入,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一个字就能总结这个村子的情况:穷。 来了“第一书记”光伏发电扶贫 王强是2015年初来到枣棵李村的,他的职务是“第一书记”。 来这里之前,王强是山东体育学院的工作人员。初来乍到,王强就感受了这个鲁西小村子的贫穷。怎样尽快帮扶这个村子,成了王强每天思考的一件大事。 最初,王强带领的帮扶组打算发动村民种大棚,但是,任凭怎么做工作,群众就是不同意。原因是头些年,这里的群众曾经尝试过种大棚蔬菜,结果赔了不少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来就没什么积蓄的村民赔不起,种大棚的事就被否定了。 后来,王强想在村里发动村民制作汽车脚垫,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生意,况且,村民也没有多少本钱来做生意。 “枣棵李村缺少劳动力,村里有一些失能家庭,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旅游扶贫行不通,常规的扶贫不奏效。”王强说。基于这种现实情况,王强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光伏发电项目不错。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操作方便,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那些失能家庭不用掌握复杂的技术,就能维护好发电站。在屋顶上安装上太阳电池板,就能依靠太阳光发电。并网之后,不用村民操心费神,就能把电卖给电业公司挣钱。通过村民大会同意后,光伏发电成了枣棵李村的脱贫重点项目。接下来的几个月,王强开始为这个项目筹集资金。很快,光伏发电的投入资金筹集到了。 首批安装10户每户每月挣300元 目前,枣棵李村常驻村民有30多户,首批筛选了10户村民安装了光伏发电站。 李茂胜就是其中一户。61岁的李茂胜说,他从前经常到附近建筑工地打零工,收入不固定,家庭生活依靠几亩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大不如以前,打工挣钱已经很难了。让李茂胜没想到的是,扶贫组给他家安装了光伏发电站,让他每天都有收入。 李茂胜算了一笔账:他家的屋顶上安装了8块太阳电池板,现在每天发电9度,如果是夏季,每天能发电十几度。平均每月发电大约280度。并网后,卖给电业公司的价格是每度电1.05元,每月收入近300元。 李茂胜告诉记者,安装在他家的光伏发电站投资3万元,但是,他一分钱也没投入就能挣钱。在建设银行办了一张银行卡,电业公司每个月就会把他上网卖的电钱直接打到卡上。 村支部书记李茂海说,对于农民来说,光伏发电操作很简单,只要平时清扫干净太阳电池板上的灰尘,其他的就不用操心了。电表液晶屏上的小灯一亮,就说明电站开始发电。 枣棵李村安装的这种2千瓦光伏发电站设计寿命20至25年,每户3万元的投资全部由省财政承担。按照电站寿命20年计算,发电站能给每户村民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 李茂海介绍说,首批10户村民的光伏发电站已经成功发电,根据王强的计划,到2016年初,将在村里再安装第二批光伏发电站,届时,30多户常驻村民都会安装上发电站。 |